网站首页 艺术简介 评论摘录 书法作品 山水作品 花鸟作品 最新作品 评论文章 艺术资讯 视频专栏 艺术历程 联系方式
评论摘录 ++更多

沈鹏 (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)
郭子绪创作崇尚真率,追求一种质朴、自然的书风,因此,他的书法作品富有一种内在的美,不事雕饰,古雅之中天趣溢发,气机流宕,格高韵足,令人回味。

 

杨仁恺 ( 著名文物专家、书画鉴定专家 )
( 他的 ) ...

艺术资讯 ++更多
评论文章 ++更多
  评论文章  
 
杨仁恺先生评郭子绪的书法创作
发布日期:2017/9/9 23:53:06
阅读次数:2340

贵在心悟 守旧无功

—郭子绪书法选序

杨仁恺

 

为书画家作品集撰写序言,较之一般自写文稿难度要大。由于前者出于被动,后者发自自愿,两者之间,存在一定距离的缘故。这些年中,国内外友人和出版界时有委托承担这方面的任务,自知简陋,惟恐有负雅意,婉言推卸者有之,但出于各种特殊原因,欲罢不能,明知能力不逮,仍当勉力以赴。此种矛盾心理,惟当事者知之最深。

在一个月以前,南游归来,带回一堆任务,计划两个月之内交卷,中间适逢春节,兼之各种会务不断,原计划将成泡影。正当此时,郭子绪同志来访,携有历年作品彩照百余幅,大饱眼福。承告知三月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特展,与此同时,辽宁美术出版社将编印大型书法选集,向国内外发行,为之庆幸不已!最后,子绪向我提出为选集撰序,鉴于沈鹏同志与子绪过从甚密,有过于我,并曾为其书法选集作序,还有专文对子绪书法作品做过精辟的分析,驾轻就熟,必能优于为之。此议未获应允,因就国内书界同仁对子绪所作的一系列评价以及我的一点体会,试作综合叙述,表达我的一片心意。

毋庸讳言,我于书法一道,严格说来,只不过一知半解,更无临池研究功夫。由于职业和工作原因,对眼前事物不能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因之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,即所谓美学观和技术观,当然还不成熟,却总在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,确属事实。

就书法艺术而言,并非任何人用毛笔一挥,信手涂鸦,就可以称“家”的。其中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先决条件。对此,今天书法界已有所论列。虽然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但总的要求不外是从作品的气韵、情趣、风格、意境,具体到章法的分行布白,以及每个结构的横、竖、撇、捺等点书的组合,说也简单,实践起来,殊非易事。譬如一个小小的银球(乒乓),谁都可以执拍对垒,大显身手,全世界健儿为之付出不知多少的精力,如欲获得冠军,难于登天。书法创作也只

是一管笔,用来与银球相较,固然有比拟不伦之嫌,究其原理,却有共通之处。因此,使大家悟出一个道理,即天下事物尽管千差万别,探究起来,终有相通之点。书法固属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;当它还未进入艺术领域之前,只能是社会上交际的工具之一 ,如果作为艺术创作,则属于另一范畴。今天,还有一些人对两者不同的内涵,尚存在含混不清的认识,致使书法艺术蒙尘,外国友人竞谈什么中国十亿人中,有两亿以上的人是书法家,真乃是天大的讽刺!

话已离题,作为开场白,未使与序文不能关系,趁子绪书法选集问世之际,抒发一点感慨,回过头来评介其多年对书法艺术执着的追求,也许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于绪作品的理解,亦未可知。

我在二十年前与子绪相识于沈阳,最初印象是一位沉默寡言、深思好学的年轻朋友,接触到的第一幅作品是隶书,临《衡方碑》,颇有才气,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,至今未忘,据告从霍安荣先生学隶书,很少因袭痕迹,即此一端,足见子绪对师承和传统不是一步一趋,有他自己的见解,后来在国内外历次展出以及若干出版物中,随着岁月的推移,作品面貌日新月异,进一步说明他不断地在探索前进,而且到近一两年来,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风貌,崭露头角。沈鹏在《郭子绪书法选》的序文中说得中肯,  “……在他身上创作过程与探索精神合二为一,主观激情与作品神韵合二为一。”正是如此。

    《中国书法》编辑部举办“郭子绪作品讨论会”,邀请少数书法家、理论家对其创作进行座谈,此种面对面的讨论形式,值得提倡,可收到良好的效果。子绪的开场白颇见胆识,要求真实,照录原文:

    “去年(一九八七年)获知《中国书法》要搞书法批评,我很高兴。当今报刊上,凡评论书法,唱颂歌的多,说缺点的少,这样没好处,特别是对读者没好处。而今天《中国书法》的这个举动,对书法界、书法事业有好处,对个人也有好处。我从事多年的书法创作,探索了多年,特别需要听到反面意见。有的作品自己认为不错,而听到反面意见后,则很有启发。但毕竟反面意见太少了。”

    作为求进取的作者,子绪的心情,值得欢迎,开了一个好头。会上发言的有张道兴同志,指出对子绪的作品总的几点印象,颇有同感。如“在个性强化上把握的好……这是他的优势。……对自已有极为清醒的认识,这种认识使个性得到强化;其次是环境使然,当今美术界呈现的‘多姿、多采、多变、多向、多样’的景象,在书界同样有所表现,……子绪的追求,正是在这种倾向下发生的。只是他的表现更加突出而已。”张道兴还提到子绪“很善于把客观的东西很理智地强化到主体中来。因此,他的作品总是随心所欲地表现自我,让人感到极有心计。由于这种理性,他总是不随波逐流,能保持上升的趋势。”此语有一定的深度。还使我肯定的是, “尽管他(子绪)的作品面目新,个性强,但都未跳出民族的审美习惯。因此,又让人同时感到‘很传统’。此点颇为重要。子绪用自己的书法艺术实践,科学地呈现出承继发展传统的辩证关系。

    子绪潜心书艺,并非专事临池,铁砚为穿,从汉帛书、竹简、六朝北魏诸碑以及西晋《平复帖》、唐张旭《草书古诗四帖》、颜真卿《祭侄稿》、《争座位》、怀素《自叙帖》五代杨凝式《神仙起居法》诸名作中取精用宏,不为法缚,自出机抒,这才是历代名家所走过的道路。前人对那些食古不化,自名书家者,赐以“书奴”之“美”名,并不过分。

    至此,应该对书法艺术提出更高一层要求。已进入艺术境界的书家,特别要注入真挚的激情,以及文学、音乐、诗歌、美学的素养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。正如沈鹏同志称郭子绪的作品为“古雅之中天趣益发,气机流宕,”从而产生“格高韵足,令人回味”的艺术效力。

    回头再说部分书家和评论家对子绪作品的评价,有些论点值得转述。如孙世昌同志在沈阳电视台文艺专题节目《北国清音》中,对子绪小楷书唐王勃《滕王阁序》、宋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等六篇古文、共两千余字书于一幅纸上,“作者历时八个小时,一气呵成。其书沉着坚凝,奇宕潇洒,真率自然。运笔全力以赴,沉着痛快,堪称铁笔凿石,入木三分。”我除了对子绪坚韧不拔的毅力深受感动之外,尤其是那种“真率自然’’的素质和修养,至为钦佩。如果作者本人对书法没有真挚的激情,以苦为乐的情操和达摩面壁的精神,要想完成如此艰巨的创作任务,实在是不可想象的。

    行书《郑燮七绝》一件,有人认为是子绪具有代表性的基本风格,我则以为它与《宋人词》、《四言联》诸作一脉相通,而《光风霁月》扇面,形式虽异,笔墨情趣均属一致。在欣赏草书《饮中八仙歌》时,大家意见较为分歧,原本正常现象。我则以为子绪创作投入全部热情,狂度不减张旭、怀素和杨凝式,是真情的流露,奔放激宕,元人杨维桢亦当退避三舍。倘使作者重书此幅,必难臻此佳妙。此正是艺术真谛的所在。

    一个成熟的书家,无论专擅何种书体,或兼长诸法,但必须具备另一个成功的条件,应当是“返璞归真”,子绪本人已留意及此,而且躬自实践,这一点是可贵的。“返璞归真”与“炉火纯青”是同义语,它与“故作姿态”绝对相反,此中大有雅俗之分、精粗之别,不可不察,子绪草书宋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·唐刘禹锡《陋室铭》以及若干少数字诸作都是朝着淳朴方向用力,逐渐连到归真之路,有心人通过这本选集的欣赏,会对此有或多或少的察觉。

近几年报刊上先后发表怀古《可贵者胆,所要者魂》、吴域《江山代有才人出》、张海龙《真率质朴,不事雕饰》、王延才《走自己的路》诸文专题欣赏和分析子绪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,但未见涉及子绪善画梅一事,而且有金农,罗聘师徒的清丽秀意以其曾在鲁迅美术学院肄业,已有一定的造型基础,兴之所至,偶尔挥毫,耐人寻味。至于大家对子绪书法作品的评价,从中揭示出作者的真实面貌,既指出其优点,自愿加以发扬,也看出某些缺点可以进行分析,但作者必须要有自信,一定能够正确对待荣誉和克服弱点的。正因为有自知之明,才能坚持不断向上的势头,日新又新,永葆青春。

子绪出身贫苦农家,自学成才,深知学问之道,刻苦自励转益多师。当本人在社会上获得一定声誉,并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、中国书画电视艺术学会副主席、辽宁省政协委员、河北青年书法篆刻导师等职;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各种书展,被六十余家博物馆、纪念馆收藏;他的名字被写入《中国书法史》,一些作品选入《中国新文艺大系·书法卷》、《中国古今书法选》、《中国现代书法选》、《国际书法展作品精选》、《中国现代书法人名词典》三十余部书画册,以及发表在国内外各种报刊杂志上,并与四十余种书刊题字。所有的活动,都增加了子绪在社会上的知名度,但并不因此而骄傲,相反,虚怀若谷,总想为社会多做一点工作,于是主办了辽宁画院高级书法研究班,聘请国内知名中年专家任教,亲自主持教学,编排课程,通过示范、放映录相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,使从省内外招收的数十名具有一定基础的学员水平显著提高,更上一层楼。辽宁日报石庆寅记者为此撰写《书法教学新探》的专题报道,认为是一次可贵的尝试。六十多位学员中,也分别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和心得文章,说明当前爱好书法艺术的年轻人,需要有名师指点,少走弯路。子绪廓然而大公,高超的胸怀,当然会受到社会上多方面的嘉许。

清代著名文史学家赵翼有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”之句,道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,至于何时出现,却要结合历史的具体情况而定,不以个人的主见、愿望和意志为转移。都必须经历行远自迩、登高自卑的过程,这是书法飞跃的现实。子绪深明此中道理,从此更愿奋勉向上,把荣誉化为推向高峰的动力,时刻不忘加深多方面的素养,愿各自相互砥砺共勉。说到此处,使我想起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,他在所著《经学理窟》中有“贵在心悟,守旧无功”的卓越论点,虽不是为书法艺术立说,但道理确是相通的。而且子绪二十多年来在从事书法邻池和创作的道路上,似其之有默契之处。

 

 

(杨仁恺,号遗民,笔名易木,斋名沐雨楼,四川岳池人。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;书画鉴赏大师、书画大家、美术史家。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、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;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;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、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、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,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。因其杰出贡献,授予了“人民鉴赏家”荣誉称号,被誉为“国眼”。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,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、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,海内外影响深远。)

 

 

网站首页 艺术简介 评论摘录 书法作品 山水作品 花鸟作品 最新作品 评论文章 艺术资讯 视频专栏 艺术历程 联系方式
版权所有:郭子绪教授个人网站 备案号:辽ICP备05026028号-3
设计制作:东方艺术工作室 恒昊互联网络